首页
搜索 搜索
关注

世界微资讯!【原】散文:人生物语——我们家的人(1)

2023-06-05 17:59:16 个人图书馆-淡味茶原创文艺


(资料图片)

人生物语一一我们家的人(1)

作者:邹连庆

邹姓,百家姓第三十六位,现今姓氏排名第六十位,全国有460万人,占人口总数的0.46%。

我姓邹,我家所在的村子,叫前郭庄,1965年,我出生的时候,还是隶属高唐县姜店区,后划归城关公社,现今归属鱼丘湖办事处。

明朝末年(1600年),郭姓始祖来此立村,村北二里,有建于明朝中期的郭庄,故村名为前郭庄,村北的郭庄,也就改称后郭庄了。立村之后,随之迁来的有穆姓族人。

邹姓族人迁来的时间,没有准确的记载。按照主像上的记录,到我这一辈是第八世(维,希,世,清,光,文,长,连),倒推过去,应该是在清朝后期,1810到1820年之间,邹姓先祖迁来,比郭姓晚了将近两百年。

从居住分布和人口繁衍的情况来看,也可以佐证,邹姓比郭,穆二姓,迁来的时间要晚很多。

我们村很小,只有一条东西大街,村西口的路,通往去县城的官道(后来的老105国道)。村里的胡同都是死胡同,只有一个口通往大街。郭姓与穆姓分片居住,两个区域中间,有一条对外的通道,向北通向邻村(姜庙)。郭姓,居村西首,分居街南和街北。穆姓,居郭姓之东,限于街北,街南为湾(西大湾)。

邹姓,居穆姓之东,街南是另一个湾(东湾),两户为独立半截胡同,余七户,和岳,姜,杨三姓,混居同一胡同。

邹姓之东,是村里最后一个胡同,有张,杨,王,三姓混居。街南也是东湾,胡同以东,有东小湾。

1976年以后,湾边的空闲地,填平的东湾和东小湾,被村里规划为宅基地,分给村民盖房了,原有的格局被打破,各姓村民混居不分了。

1976年,各姓人口数量如下。

郭姓,43户,141人。

穆姓,39户,151人。

邹姓,9户,44人。

岳姓,5户,22人。

张姓,5户,21人。①

许姓,3户,16人。

王姓,3户,14人。

张姓,2户,5人。②

杨姓,2户,6人。①

姜姓,1户,6人。

杨姓,1户,3人。②

李姓,1户,2人。①

李姓,2户,6人。②

我的先人,是从哪里迁来的呢?

族中一个奶奶活着的时候,和我念叨过家族往事,她说家中长辈说起过,先祖弟兄俩个,挑着担子,从南边来的。这个口口相传的信息,可信度不知道有多少。

咱们看一下邹姓的三个主要起源。

一,源于姚姓,姚姓邹人是最早的邹姓,至今已有3500年。

舜帝的姚姓后人,在商朝时期,建有邹国,故地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,春秋时期,邹国被曹姓邾人所夺,邹人北迁到今山东邹平南,后被齐国所灭,子孙以国名为氏,姓邹。

二,源于子姓,子姓邹人的历史有2700多年,是邹姓起源最大的一支源流,占邹姓的76%,得姓始祖正考父,是邹姓,孔姓共同的先祖。

西周初,河南商丘附近地区建立宋国,开国君主微子启的后代正考父,采食于邹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。正考父长子孔父嘉的后裔迁至鲁国,以孔为姓,孔父嘉的第六世孙是孔子。正考父的另一个儿子宣靖父的后裔留在邹邑,以邹为姓。

三,源于曹姓,西周初,古五帝之一,颛顼的后裔曹挟被分封,建立了邹偻国,初建都于曲阜陬村,春秋中期,迁至邹县纪王城。邹偻国后分为邹,小邹,二邹被楚国所灭,故国子民以原国名为姓氏,称为邹氏,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。

邹姓历经多个朝代的迁徙,明朝时期,主体已迁至江南,山东境内,邹姓也已布散多地。我的先人,从邹姓发祥之地,山东邹县,曲阜,邹平迁移过来,可能性很大,但是没有文字记载,也只能是推测。还有另外一个可能,就是人们常提及的,家在洪洞县大槐树,从山西移民而来。

现今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,邹姓祖宗神位,供奉在第三展橱。邹姓,也是进入移民清单的姓氏。这两个事实,似乎能够佐证山西移民之说,但是也有相反的佐证。

从山西迁往山东,大规模的移民行动,发生在明朝。清朝移民的去向,主要是关东,口外和南洋,山东不再是主要迁入地,山西也不再是主要输出地。有研究表明,清朝时期,山西人口有迁出,也有迁入,清初至清末,迁入的人口,达百万之多。

家族中流传的先祖之事,没有听到过山西移民之说,也没有见过任何文字记载。

歌曲《橄榄树》里唱到,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,我的故乡在远方”。

我的先人,从远方的故乡而来。

那个不知道是哪里的远方,有我的根。

特邀作家简介:邹连庆,男,五十七岁,高唐人,现居上海。先是在卫生院工作,后又从事装饰工程行业。一个文字爱好者。

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89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