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滚动:突发悲剧!广州3名年轻人出租屋烧炭自杀,为何集体走上不归路?
俗话说:好死不如赖活着。
6月19日,一则新闻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。
广州番禺洛溪村的一个出租屋内,有三个人忙碌的准备着东西。他们是许某、陈某、戚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他们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,但是却因为一样的目的聚集在一起,他们要做出今生最大的一件事。
倒推大概的自杀过程:
其实他们是事先约好的,通过手机的聊天群,让他们知道了彼此的生活遭遇,相近的境遇让他们惺惺相惜,同时也他们并不能相互帮助对方,改变现状。
他们能做的就是一起来给对方壮胆,结束苦难的一生。
首先他们把出租房门和窗户关严,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炭,装在铁桶里,然后点燃。
三人就静静的等待,彼时,广州的6月天气本来就闷热,不通风的房间,加上三个人的呼吸消耗氧气,燃烧的木炭消耗氧气,产生一氧化碳,很快,三人就感觉呼吸困难。
慢慢的,三人意识模糊,先后晕厥过去,随着吸入的一氧化碳的数量增多,反向消耗人体内的氧气,人就会迅速缺氧。
在他们决定这样做的时候,也已经掐断和外界的所有联系,直到有附近的人发现了这个门窗紧闭的房子的异常。
报警后,警察进入房子,发现了早已死亡的三个人。
勘查的结果自然是发现了那个“罪魁祸首”的木炭,此时里面的木炭已经燃成灰烬了。
从死者的随身物品里发现了死者的身份证,从而初步确定了死者的身份。
三位男子分别是许某38岁、陈某36岁,戚某29岁,初步判断是一氧化碳中毒,当然更确切的死亡原因还需要法医的详细鉴定。
三个正当壮年的男子,有什么事想不开,就这样抛下了家庭,也许还抛下了妻子和孩子。
通过三人的集体自杀的特征,基本符合“约死”的特征。
其实在今年,这样的集体约死事件发生了好几件了,有的人约死的决心之强,会采用两种方式,保证在自杀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。
今年的4月4日,张家界天门山有4个人跳崖自杀!这4人怕跳崖时,被人阻止,或是怕跳崖死不成,跳崖前还事先服食了毒药。
在他们的跳崖现场也如他们的预料,确实有一个女孩,被景区的保安拦下,被送到医院,怎奈毒药已经发挥效用,女孩因抢救无效死亡。
而这4人分别是23岁张某来自福建,32岁彭某来自河北,33岁何某来自河南,23岁女子陈某是来自四川。
4个年轻的生命,就这样的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。
天门山自杀事件18天后,4月22日,四川什邡天鹅林场又发现3具尸体。
他们三人是集体相约服毒自杀的,三人都是90后。
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活着,不惜砸锅卖铁也要换健康的身体,哪怕是瘫痪在床,也要活着。
就是“植物人”,他的家人也会不惜一切的让他活着。
而这些健康的、年轻的生命却想方设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,真是让人难以理解。
诚然,现在社会里,人的生存压力很大,学生有学习压力,升学压力。
毕业后有就业压力,工作后有绩效压力,到了适婚年龄,还有结婚压力,结婚后生了孩子,就需要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压力。
到了40岁以后,又要面临父母的养老压力,自己年龄大了,也要面临养老压力。
算一算,人的一生就是在各种压力中度过的,同时又是在经历各种困难,再解决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。
记得有个哲学家不是说,人为什么一下生是哭这来到这个世界的?
因为人生而为人,就是来受苦的。
古代的神仙们在天上,犯了错误会被打到凡间,经历苦难。
这些虽然不足为信,但是从侧面也说明,人活着就是要受苦。
穷人有穷人的苦:辛苦工作,只赚取微薄的收入,还会被上级刁难,被同事奚落,甚至被亲人爱人背叛。
富人有富人的苦:虽然有金钱,但是亲情淡薄,为了争夺家产,从小就要学会勾心斗角,甚至还会为家产生死相拼。
人在面临压力的时候,都会有短暂的想放弃或是“破罐子破摔”的冲动。
但是人是有理智的,理智告诉我们,没有过不去的“火焰山”,没有走不完的“九曲巷”。
只有再坚持一下,就一下,也许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另一番景象。
就像一首歌唱的:你我皆凡人,生在人世间,终日奔波苦,一刻不得闲。这不就是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吗?
人人都是这样在生活着,可能有人经历了比常人更艰难的过程,但是人只有“活着”才有能走过去的可能。
就算说的自私一点,先不管别人,先过好自己的日子。
父母不管,妻儿不管,亲戚朋友不管,相信自己能活好,才能对父母、对妻儿、对亲戚朋友有所回报。
其实很多人在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时候,都产生过轻生的念头,但是真正去实施的却并不多,但是以上三个案例中的人是受到了“约死群”的影响。
从三年前,约死群就存在着,在网络里像幽灵一样污染者人们的心灵。
有一群有识之士已经抓住了“约死群”的运作手法,而且在群里做“卧底”,为首的就是徐世海,他的儿子就是进约死群后自杀的。
很多人低估了“约死群”的能量,群里充满了负面情绪,讨论的全是关于死亡的话题。
众所周知,负面情绪是有非常大的感染力的,本来进群的人就是在人生路上遇到重大坎坷的人,再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就算是一个心理医生在群里时间长了,也会被感染,产生轻生的念头。
曾经在群里有个“卧底”,是心理咨询师,心理学博士,进群的目的是挽救那些想要自杀的人。
在群里一年多后,居然要喝农药自杀,幸亏被徐世海发现,及时就下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,一旦发现自己被拉进了“约死群”一定要第一时间退群,俗话说,好奇害死猫,不必好奇,远离“约死群”才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那么睿智的网友们,假如,遇到身边的人手机里有约死群,会如何处理呢?如何释放负面情绪,让自己有跟强大的内心,对抗生存的压力。